形态描述
形态特征
多营养体期:前泳钟体长7.0—11.0mm,呈细长棱锥状,顶端尖,泳钟体表面有5条边棱,各条棱皆有细锯齿。泳囊口缘有1个背齿和1对侧齿,背齿通常比侧齿小。泳囊顶部逐渐变细,变细部分约占泳囊长的1/4。体囊梭形,其长度约为泳囊长的1/2。干室深,约为泳钟体长的1/3。
后泳钟体:长为9.0—9.5mm。钟体细长,泳囊口有1个背齿和1对侧齿,背齿小。干室有2个分开侧翼,基侧缘有锯齿。
单营养体期:由叶状体和生殖泳钟组成。叶状体盾状,下缘有3个突出齿,叶状腔很浅,叶状囊腹面观不对称,有侧突。生殖泳钟有4条锯齿状纵棱和4个基缘齿,口板下缘凹凸不显著。泳囊顶端侧面观宽(图57)。
多营养体期:前泳钟体长7.0—11.0mm,呈细长棱锥状,顶端尖,泳钟体表面有5条边棱,各条棱皆有细锯齿。泳囊口缘有1个背齿和1对侧齿,背齿通常比侧齿小。泳囊顶部逐渐变细,变细部分约占泳囊长的1/4。体囊梭形,其长度约为泳囊长的1/2。干室深,约为泳钟体长的1/3。
后泳钟体:长为9.0—9.5mm。钟体细长,泳囊口有1个背齿和1对侧齿,背齿小。干室有2个分开侧翼,基侧缘有锯齿。
单营养体期:由叶状体和生殖泳钟组成。叶状体盾状,下缘有3个突出齿,叶状腔很浅,叶状囊腹面观不对称,有侧突。生殖泳钟有4条锯齿状纵棱和4个基缘齿,口板下缘凹凸不显著。泳囊顶端侧面观宽(图57)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 东海主要出现于水深大于400m陆架外,其垂直分布0—100m水层,但主要在0—50m上层,表层盐度大于33.5‰的水域为其主要分布范围;南海主要栖息在100m上层,一年四季遍布于南海北部陆架内、外区以及东沙、中沙和西沙群岛周围海区;Leloup 和Hentshel(1938)报道,此种在大西洋南部垂直分布于0—1000m
各不同水层,但它主要属上层浮游生物;在印度洋的亚丁湾昼夜都出现在表层(Tot-ton,1954)。
各不同水层,但它主要属上层浮游生物;在印度洋的亚丁湾昼夜都出现在表层(Tot-ton,1954)。
国外分布
其它信息
采集地点 浙江外海,1960年7月,陈伟等;大陈岛,1962年7月,洪惠馨等;东海(123°00′E—30°30′N),1976年6月,高尚武等;东海(124°24′E—25°34′N),1982年11月,王克等;汕头外海,1960年9月,王金台等;粤东,1977年8月,许振祖等;西沙群岛的中建岛、金银岛、石岛、永兴岛、东岛,1978年6月,洪惠馨等。